本文作者:author

汉口银行上市长跑:国资接盘能否终结坎坷?

汉口银行上市长跑:国资接盘能否终结坎坷?摘要: 汉口银行上市长跑:湖北国资接盘能否终结坎坷?姗姗来迟,是对汉口银行上市之路最贴切的形容。这家被寄予厚望,渴望成为湖北省首家上市银行的地方性银行,在资本市场门外徘徊多年,如今,湖...

汉口银行上市长跑:湖北国资接盘能否终结坎坷?

姗姗来迟,是对汉口银行上市之路最贴切的形容。这家被寄予厚望,渴望成为湖北省首家上市银行的地方性银行,在资本市场门外徘徊多年,如今,湖北国资的强势介入,似乎为其漫长的上市征程带来了一丝曙光。然而,在光鲜的增资和股权变更背后,汉口银行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。

联想退居二线:谁在失去耐心?

近日,汉口银行公告完成8.74亿股股份定向发行,募资45.87亿元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。看似简单的“输血”,实则暗流涌动。增资对象均为湖北省内国企,发行后,湖北国资在汉口银行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联想控股的持股比例被稀释,从第一大股东退居二线。

曾经,联想对汉口银行寄予厚望,柳传志更留下“前途无量”的墨宝。如今,面对汉口银行迟迟未能上市的窘境,联想选择不再增资,多少透露出“耗不起”的心态。毕竟,一级市场的估值再高,无法变现也只是镜花水月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分析师私下表示,“联想的退出,并非看衰汉口银行本身,而是对长期无法上市感到失望。资金是有成本的,时间也是有成本的。”

事实上,除了联想,近年来,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等多家央企也相继挂牌出清汉口银行股权。这背后既有“退金令”的政策因素,也难免让人猜测,长期未能上市是重要原因。要知道,中国电信转让汉口银行股权的价格,相比去年同期打了“五折”,颇有急于脱手的意味。

股权结构难题:历史遗留问题能否解决?

汉口银行的上市之路,可谓“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”。早在2010年12月,该行就启动了上市计划,至今已过去14年,却仍在IPO辅导期“挣扎”,辅导期长达近60期,堪称A股市场上的“马拉松选手”。

究其原因,复杂的股权结构是绕不开的难题。汉口银行的前身是由武汉市62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1家城市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组建而成。这种历史遗留问题,导致股东结构和股份关系异常复杂,清理起来异常困难。即使增资过后,湖北国资占据主导地位,但小股东众多,利益诉求不一,仍然会为未来的经营管理埋下隐患。一位曾在城商行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向笔者透露,“这种股权结构,容易导致内部决策效率低下,各方博弈严重,影响银行的长期发展。”

业绩困境:内控风控漏洞频现

除了股权结构问题,汉口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也令人担忧。近年来,该行业绩波动明显,2024年上半年更是出现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的局面。不良贷款核销金额逐年攀升,也暴露了其资产质量的隐忧。

更令人不安的是,汉口银行内控与风控漏洞频现。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罚单显示,汉口银行重庆分行存在“印章管理严重失控、长期未察觉涉案员工各类违法违规行径、违规发放贷款掩盖信用风险”等问题。“印章管理失控”,这在金融机构中实属罕见,也侧面反映出汉口银行内部管理的混乱。

类似的案例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汉口银行因违规操作、掩盖不良贷款等问题多次被监管部门处罚。这些处罚不仅损害了银行的声誉,也暴露了其内部控制体系的薄弱。

湖北国资操盘:能否力挽狂澜?

面对汉口银行的种种困境,湖北国资选择强势介入,无疑为这家地方性银行注入了一剂强心剂。然而,增资和股权变更只是表面文章,真正要实现上市,汉口银行还需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。

一方面,要彻底解决股权结构问题,理顺各方利益关系,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。另一方面,要加强内部控制,完善风险管理体系,提升资产质量,改善经营业绩。

湖北国资的接盘,固然为汉口银行的上市之路增加了筹码,但最终能否成功,还要看其能否真正解决自身的问题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毕竟,资本市场不会为情怀买单,只会为价值买单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6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